清华北大频换校长,如何建设一流大学

清华北大频换校长,如何建设一流大学

作者:曹林 20150331

编者按:今天本报教育版这篇署名为“梁鑫”的评论写得太好了,体现了评论员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公众至多只是注意一些大学在换校长,而看不到“频繁换校长”这个问题,但评论员一旦指出来,能立刻引起你的共鸣:是啊,确实是个问题啊,我怎么没注意到呢?--评论的附加值,很多时候就在于这种对社会变化的敏感洞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社会问题,说出来后会让人恍然大悟,提起一个新闻议题。社会中很多变化只是细微和潜在的,但评论敏感能感知到这种细微变化,并把潜在的变化告诉公众。

在陈吉宁升任环保部部长之后,清华大学校长一职空缺了两个月。326日,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由邱勇接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缺席了这一大会,但作为蒋南翔以来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短—只有37个月—的校长,陈吉宁留下的一个问题却并没有缺席:大学校长任期太短,调动过于频繁。

清华的邻居、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王恩哥的任期更短,只有22个月,成为1978年以来任期最短的北大校长。

除了北大、清华,不少知名高校也有类似问题。在调任复旦大学校长之前,许宁生在中山大学校长职务上待了46个月;调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前,申长雨在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职务上待了16个月;升任人大校长前,陈雨露在北外担任校长29个月;担任北外党委书记前,韩震在北外校长任上只待了26个月。江苏省属高校—南京财经大学前任校长刘志彪履职时间甚至不满11个月。

这会导致一些大学在短时间内连续迎来不同的校长。比如在200811月许智宏卸任北大校长后,75个月内,北大先后经历了周其凤、王恩哥和林建华三任校长。重庆大学在201012月李晓红卸任校长后,50个月内先后迎来了林建华和周绪红两位校长。浙江大学在20132月杨卫卸任校长后,林建华到任,现在浙大又要迎来新一任校长。20056月陈乃芳卸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之职后,10年时间内北外先后迎来了郝平、陈雨露、韩震和彭龙4位校长。

与之相伴的一个现象则是同一人担任不同高校的校长。除了林建华在50个月内担任3所高校的校长,类似经历的还有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在成为湖南大学副校长之后,他先后担任长安大学、兰州大学和重庆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在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之后,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和东北大学校长,并最终回到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校长。许宁生、龚克、陈雨露、汪劲松、王乘、李晓红、李元元、谢和平、胡海岩、王树国、乔建永等在任高校校长,均在两所高校担任过校长。

而美国著名大学校长任期则明显不同。哈佛大学建校以来,平均每位校长的任期约14年,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担任校长一职时间最长:40年。耶鲁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也达14年,最长任期29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平均任期也达14年,最长任期达31年。

一所大学的发展进步需要长远目标,校长任期太短,很难落实自己的治校理念,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遗憾,对自身而言,也是一种遗憾,以至于有的大学校长在离任时都会表达自己的遗憾。

杨玉良离任复旦校长时表示:“考虑到大局而有许多事情暂时还没做,也有很多该做而来不及做。”王恩哥卸任北大校长时也坦承,自己心里也有很多遗憾:“我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很多计划还没有实施,很多工作还在推进当中,有些工作还有待于时间去检验。”林建华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谈到重庆大学的改革仍有遗憾:如果他在重庆大学进行的改革夭折,他的心血就付诸东流了。

校长需要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术研究规律,也需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但一所大学有自身的历史、个性和特色,一个人适合当一所大学的校长却不一定适合到另一所大学担任校长。一个人的气质和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不同的大学的气质和内涵则有明显不同。同一人选担任不同大学的校长,如果校长对大学的规划、文化和气质形成影响,那会导致拥有不同历史、不同气质的大学受到同一人的影响,这难免会造成不同大学的某些同质化倾向,不利于形成特色各异的大学定位。

中国政府确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这首先要保证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校长和科学的大学校长遴选任命机制。而现在的大学校长任期过短,以及同一人担任不同高校校长的现象,恐怕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遴选任命之道。

上一条:邱伟年教授应邀为“全省工商...

关闭

回到顶部